道盏

首页> 建盏知识 > 正文

建盏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

建窑是两宋时期的名窑,以烧制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其出产的建盏是历史上著名的茶盏之一;建盏是时代的产物,它集中的体现了宋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体现了当时的美学思想和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建盏还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它那秀丽典雅的造型、璀璨如星光的釉色装饰、古朴厚重的胎质都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和谐原则。

建窑是中国宋代的八大名窑之一,始于晚唐五代,举于两宋,终烧于元末;其建盏制品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与宋代文化一脉相承,并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引起过帝王诗人的无数赞誉;建盏制品带有浓厚东方艺术的神秘感受和独特的民族审美风格,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而且对世界亦有一定影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它那秀 丽典雅的造型、璀璨如星光的釉色装饰、无一不体现出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出与时代相符合的美学思想。

建盏美学思想形成的因素

1.社会政治因素

从古到今,政治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起重要的作用。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国家社会相对比较安定,而且宋初减轻了赋税,改善了佃农的社会地位,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就为宋代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宋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为宋代美学思想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和 谐的社会环境。

2.经济、地理因素

由于社会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城市居民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对瓷器的需求量很大。宋代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对外贸易的税收是重要的一项政府收入,因为瓷器美观实用,便于洗涤,许多国家对瓷器也有较大的需求量,所以瓷器成为了当时对外贸易中输出最多的商品。建窑地处福建,当地水陆交通便利,泉州港又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因此建窑出产的瓷器能够很方便的被运输出去,销往海内外,作为贸易陶瓷,建窑出产的建盏受到了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的欢迎。

3.工艺技术因素

建盏的发展和宋代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宋代建盏的烧造技术和方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当时依山而建的龙窑产量大、升温快、易于调节,能够烧成像兔毫,油滴,曜变釉等这些烧成温度高(需达到摄氏1300℃左右),烧成温度范围比较窄(一般仅约20℃左右)的产品,并且当时的窑工烧制经验丰富,器物摆放的位置和火候都控制比较好,装烧时还采用匣钵,一器一匣,有效的防止了粘黏,落灰等现象,而且由于采用轮制方法,建盏的器型比较规整,在蘸釉技术上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这些工艺技术因素使建盏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4.文化因素

建盏的美学思想与宋代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宋代是一个文化理学的时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美学思想,人们在陶瓷造型上追求大方简洁,质朴无华,反对过多装饰雕琢,在釉色装饰上偏重本身安静典雅的色泽,讲究“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建盏的造型和釉色都集中体现出了这种美学观念。

建盏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

说到建盏不能不提到宋代的茶文化,建盏的产生和发展和宋代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建盏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

(1)宋代茶文化盛行

宋代的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在宋代、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经济、文化相当繁荣所致;其次是由于宋代的皇帝都比较爱好饮茶,如宋徽宗还亲作《大观茶论》,宫廷里常举行大规模茶宴,上行下效,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再者,许多文人组织饮茶团体,进行茶艺著述,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茶诗、茶帖、茶画,使茶文化与相关艺术正式结合,也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且民间的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把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这个时代,它不但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开辟了新的前景。

(2)宋代斗茶之风风靡

宋代“斗茶”活动风靡全国,从高踞于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从策肥御轻的公子哥儿,到车水卖浆的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这种斗茶风气的形成,有二个因素,一是因为宋代在理学思潮的熏陶下,重视人的内省功夫,通过内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净化,而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面壁参禅式的斗茶,是一种很好的净化方式;其次是因为在宋代,美学思想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主体意识的突出,饮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是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因为生活即是表现。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什么伟大的东西可以表露自己,所以斗茶者才在茶事上不断的完善自己,形成了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的“斗茶”习俗。

宋人的斗茶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 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 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衡量斗茶的胜负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这种斗茶方法,对茶盏提出了要求,一要茶盏的造型有利于察看斗试的胜负;二要茶盏不易散热,耐热;三要能够衬托出茶色的鲜白。而建盏的造型、胎质和釉色都符合这种斗茶的方式,这样随着斗茶的流行,建盏也随之风行起来,文人墨客争相购之并以此为荣。

建盏的美学特征

1.秀丽典雅的造型

盏的造型俊巧多姿、秀丽典雅。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是束口盏,它的特征是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 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整个造型呈“V”字线形。我们知道,当两条倾斜的线呈这种线型存在时,会相互排斥,相互抗衡,给人以舒展,开阔的视觉印象;而且,这种“V”字线形,体量关系对比强烈,它的口沿部分体量大,圈足部分体量小,两者之间相互衬托,体量小的圈足,衬托出体量大的口沿部更为突出,使视觉感更为明确,反之,体量大的口沿,烘托出体量小的圈足更为精巧,亭亭玉立。从空间虚实对比来看,束口盏的造型,口沿曲折,外缘向内收缩,约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这种凹凸线角,构成的虚实空间比较合理,空间关系虚实相辅,能够丰富造型形体,增强器形特点。再从造型的整体效果来看,束口盏的腹与足比例协调,构成形体的外轮廓线形收放适度,轮廓曲线由外敞的口边向内缓收至圈足,这种一收一展的微妙处理,赋予整体以舒展、秀美、典雅的风韵。

2.璀璨如星光的釉色装饰

建盏的釉色纹样是其主要的特征,它的釉色漆黑发亮,花纹精美夺目,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它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釉色:曜变盏、油滴盏、兔毫盏。

(1)曜变盏。曜变一词不见于中国古籍,公元1511年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账记》明确记载了建窑曜变盏,并称之为世之至宝。现传世的曜变建盏海内外仅见三件,全部在日本。一为东京静嘉堂文库曜变盏,即号称“天下第一名盏”的著名的禾叶天目,二为京都龙光院的曜变盏,三为大阪藤田美术馆的曜变盏。这些无价之宝早就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加以珍藏。在中国国内,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曜变盏,历年的考古挖掘,也只发现了一、二块小残片。曜变盏的釉面特征是在盏的内外壁,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斑点,在有韵味的黑釉衬托之下,这些结晶状浓淡不一的斑点,在光的照耀下,会闪现出光彩夺目的蓝、紫、金黄 或棕褐晕状色彩,宛如夏夜间灿烂的星光,其魅力是一般建盏望尘莫及的。

(2)油滴盏。油滴盏亦属建盏中的珍品之一。这种盏在黑釉为底的釉层上,比较均匀地散布着许多小而密集的斑点即结晶体,象繁星点缀于黑色的夜幕之中,因此日本有人称之为“星建盏”。由于此种类型的建盏釉面浮现的斑点有金黄或银灰色等,因此又有人称之为“金油滴”或“银油滴”。其得名,大约是因为黑釉面上的斑纹就象在水面上撒了油一样的缘故。

(3)兔毫盏。兔毫盏是建窑黑釉盏中最为多见的优质茶盏,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建窑黑釉盏的象征物。在宋代,它受到了包括宋徽宗及蔡襄、苏东坡、黄庭坚等一大批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的大力赞扬,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称赞之辞。所谓兔毫盏,是指在黑色及褐色的釉层中,细密均匀地呈现出道道状如兔毫的自然纹理,其色彩金黄者,称之为“金兔毫”;银灰者,称为“银兔毫”;其它还有“黄兔毫”及“蓝兔毫”等。这些各种颜色的兔毫条纹在黑釉或褐色釉的衬托下,经光的照耀,可以变幻出各种光彩夺目的绚丽色彩。建盏制品追求的是自然形成的艺术效果,它的釉色纹样不是人工画上去的,而是在严格的配方工艺和烧成气氛及其烧成温度曲线下形成的,三者缺一不可。这种制品所形成的艺术效果,丝毫没有人工雕琢之感,完全是其制品本质美感的显示,这也和宋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相吻合。

3.古朴厚重的胎质与釉色的和谐对比

建盏的胎质比较粗糙多孔,这种粗糙的胎体和它的光滑精美的釉面形成一种材质对比,显得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再者,这种胎质大都呈黑、棕等颜色,与釉属同类色,能够让人在视觉上感到和谐统一。

4.适用于“斗茶”的实用之美

建盏在宋代用于斗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先从建盏的造型来看,建盏的造型,底径和盏面的口径比例相差较大,盏壁外撇角度大,为斗笠形,盏壁斜直,盏壁四周在离沿口1 至1.5 厘米处,稍向内折,盏沿下内折线能起到斗茶注汤时标准线的作用。因为斗茶注汤,只注到盏容量的十分之六,这一折线正好是盏容量4 比6 时临界线,而汤花却能高出这个折线,所以汤花一退,水痕马上显出,十分有利察看斗试的胜负。并且,建盏的这种上大下小的“V”字线形,在饮茶的时候,能够把碗内的美丽釉色花纹一览无遗,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再者这种造型手握合适,大小正宜。从建盏的胎质来看,这种胎质有其独创性,是一种铁质胎,这种胎体比较厚,能够耐高温,保温性比较好,适合于斗茶时的需要。宋人蔡襄在其《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再从建盏的釉色来看,它的釉色是黑而滋润,光亮如漆,其它的窑系很少有象建盏这种的黑釉,即使与建窑同样以生产黑釉产品而闻名的吉州窑,它的釉色也不及建盏黑,滋润。用这种茶盏衬出来的白茶,色调分明,便于品评,难怪宋徽宗赵佶也忍不住在他的《大观茶录》中赞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建盏的美学意义

1.建盏对宋代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建盏对宋代陶瓷和茶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比如说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讲究饮茶的日本人民,将建盏视为珍品,在南宋嘉定年间,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随通元禅师来到中国,并在福建学习制造黑釉瓷器的方法,回国后在尾张、濑户等地设厂制造,开日本瓷器之先河,今天日本称为“濑户物”的,指的就是由那时开始生产的黑釉器。在宋元期间日、中两国的僧人相互来往是比较频繁的,据《本朝高僧传》记载,宋朝的禅师到日本的有10 人,日本僧人入宋的有10 多人。从日本渡洋到中国的禅师们返国时由浙江天目山带走了一些建盏并称其为“天目”;在带走茶盏的同时,他们也带去了中国宋代饮茶的方式,至今日本茶道的仪式与宋代茶道的仪式都还有几分相似之处。

2.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和谐原则到今天仍然有其启示意义

建盏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建盏的工匠们首先注重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美的创造,较好的把握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原则,在不经意中,体现出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这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设计工作者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结语

建盏是时代的产物,它集中的体现了宋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体现了当时的美学思想和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建盏还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它的造型优美典雅,釉色璀璨夺目,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和谐原则至今对我们仍然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分享到: 更多( )